查看原文
其他

今增16857 | 预测未来日增4万,新加坡感染病例达200万将群体免疫

新加坡眼 2022-03-20



|在微信中搜索 小程序,查看新加坡生活分类信息|





2月26日,新加坡卫生部通报,新增确诊1万6857起,含本土病例1万6714起、境外输入143起,累计69万6652起。死亡病例新增13起,累计999起。




新加坡未来日增恐破4万


新加坡昨日(2月25日)确诊病例高达18697,近2万。据专家推算,最快两个星期后疫情会达到拐点,迈向新高峰,新加坡的日增病例将很有可能突破4万


伊丽莎白诺维娜医院传染病顾问医生梁浩楠表示,疫情拐点大概会在45%到50%人口受感染后到来。他也发表对本地检测机制的看法,他认为本地的病例记录并不齐全,每日的真实病例可能是公开数据的3至4倍以上,早已多达10万。


(图源:pixabay)


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古阿烈副教授也认为,新加坡有可能和丹麦情况相似,日增4万起确诊病例才到拐点。


新加坡究竟感染了多少人?

何时能达到群体免疫?


新加坡究竟感染了多少人?既然走的是“共存”路线,那么,何时能达到群体免疫?


《新加坡眼》试着做一些假设和演算。


首先,我们看看目前的数据:



客工宿舍采取的是闭环管理,我们主要探讨本地社区疫情。


新加坡去年12月开始出现奥密克戎病例,我们姑且以今年1月6日为奥密克戎波的开始。
         
按这个划分可得出:在原始病毒波和德尔塔波,新加坡本地社区确诊19万2563人;在奥密克戎波,确诊37万9656人,前后一共57万2219人。



我们接下来的分析和推算,会用到三组数据。


一、参考两组有关自然感染的数据


现在我们来参考两组数据。


先看第一组。


2020年底,新加坡政府对客工宿舍住户进行血清抗体检测,发现9万8289人有冠病抗体,而之前核酸确诊的有5万4505人。


换句话说,近10万人是核酸检测不出体内有病毒,但实际上早已被无症状感染并自愈。血清抗体阳性的人数,是核酸阳性病患的一倍。


客工宿舍一共是32万3000人。这么算下来,客工宿舍被感染的一共是15万2794人,阳性率为47.3%。这是发生在原始病毒波。


现在我们看看第二组数据。


2021年4月16日,中国疾控中心引述中国学者在《柳叶刀》发表的里程碑式研究报告指,在2020年4月武汉解封后,在武汉所辖全部13个区,以严格的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3556个家庭计9542名居民的代表性样本进行冠病病毒抗体检测发现,在9542名受试者中,532人冠病病毒抗体呈阳性,经校正后,人群抗体阳性率为6.9%,其中82%无症状、40%存在中和抗体。


综合上述两组数据比较得知,2020年新加坡客工宿舍阳性率为47.3%,同年武汉阳性率为6.9%。


我们将以这两组数据为基础,推算新加坡本地社区的阳性率。一方面,客工宿舍环境比武汉社区和新加坡社区的环境更易传播病毒;另一方面,新加坡采取“共存模式”,因此,新加坡社区阳性率绝不可能接近武汉当时的6.9%。


以此观之,新加坡社区自然感染的阳性率至少在6.9%至47.3%之间,而且应该大大偏向47.3%。


另外,还有一点必须考虑。当时武汉和新加坡客工宿舍流行的是原始病毒株,而新加坡的已进入奥密克戎波,感染率远远高于当年,因此,如果阳性率已超47%,丝毫不叫人感到意外。


实际上,既然走的“共存”路线,社区阳性率越高,就越早能达到群体免疫。


二、未上报的ART阳性数据


现在,我们来考虑一下ART自检阳性但未上报的数据。


卫生部指出,由于许多人是无症状或出现极为轻微症状,不少是通过自检确诊,原则上无须上报,部分人员主动上报统计,因此,病例数据并不反映疫情全貌,实际感染人员肯定比数据高,有专家判断高两三倍,也有专家判断为五倍。


这个“未上报”数据究竟有多大,谁都不知道。新加坡现在是奥密克戎波,已感染了近38万人,我们接下来就用两倍、三倍、五倍来推算。



按目前官方数据推断,新加坡本波确诊38万人,加上本波之前的19万人,一共是57万人,占社区人口之10.6%。


按两倍推算,新加坡本波实际确诊的是76万人,加上本波之前的19万人,一共是95万人,占社区人口之17.7%。


按三倍推算,新加坡本波实际确诊的是114万人,加上本波之前的19万人,一共是133万人,占社区人口之24.7%。


按五倍推算,新加坡本波实际确诊的是190万人,加上本波之前的19万人,一共是209万人,占社区人口之38.9%。


三、疫苗接种带来的免疫力


截至2月24日,新加坡已接种至少一剂疫苗的人口比例为92%,完成疫苗全程接种比例为91%,已接种加强针人口比例为67%。



假设接种加强针只有50%有效,那么,疫苗形成的保护力则能覆盖33%人口。

按90%群体免疫推算


我们都知道,要形成群体免疫,就必须有自然感染形成的免疫力,加上疫苗保护形成的免疫力。


我们来大胆推算一下新加坡本地社区目前的免疫覆盖。


按本波疫情官方确诊人数推算,新加坡社区至今感染10.6%,加上疫苗免疫覆盖33%,一共覆盖44%。


按本波疫情两倍确诊人数推算,新加坡社区至今感染17.7%,加上疫苗免疫覆盖33%,一共覆盖51%。


按本波疫情三倍确诊人数推算,新加坡社区至今感染24.7%,加上疫苗免疫33%,一共覆盖58%。


按本波疫情五倍确诊人数推算,新加坡社区至今感染38.9%,加上疫苗免疫覆盖33%,一共覆盖72%。

需要一两个月时间


由于现在是奥密克戎波,假设免疫覆盖必须90%以上才能形成群体免疫,那么,根据以上四种情景,我们可以推算出:



让我解释。


按官方数据每天新增2万起的速度,如果不存在“未上报”的数据,那么,新加坡目前只覆盖44%,离90%还有46个百分点,按每天实际新增2万起,需要123天才能达到。

 

假设实际数据为两倍(4万起),那么,离90%覆盖率还有39个百分点,按每天实际新增4万起,需要53天才能达到。

 

假设实际数据为三倍(6万起),那么,离90%覆盖率还有32个百分点,按每天实际新增6万起,需要29天才能达到。

 

假设实际数据为五倍(10万起),那么,离90%覆盖率还有18个百分点(97万人),按每天实际新增10万起,需要10天才能达到。


我们认为,“五倍未上报”的说法未免夸张。按“两倍、三倍未上报”的中庸路线估算,新加坡有可能在29天至53天通过自然感染加疫苗保护获得90%覆盖,或许能达到群体免疫。


以上是按社区人口比例推演,如果是按人数推演,看起来会相当吓人:



按中庸路线估算,新加坡还得新增172万至210万起实际感染病例(官方数据57万至105万起),也就是目前累计确诊病例的一两倍,才能达到群体免疫。


我们推测,新加坡将在接下来两三周(三月中旬)迎来峰值和拐点,之后再用四五周的时间,新增病例逐日消退,到了四月下旬,或许能达到群体免疫。


当然,这是非常粗略的演算,有相当多的重要因素和情况我们并未考虑,包括:


一、统计中的自然正态分布等因素二、传染过程的加速度和衰退速度的情况三、上述第一部分中提到的核酸检测阴性但抗体阳性的因素四、出现新变异病毒的情况五、自然免疫+疫苗保护达90%,但仍未可群体免疫的情况

这是我们“野生疫情观察员”的非专业推演,只是给大家介绍个简易概念,欢迎讨论和指正,不喜勿喷。

以尽可能小的代价

在尽可能短的时间

达到尽可能大的覆盖


既然选择“共存”,必定追求群体免疫;既然要达到群体免疫,一定是希望以尽可能小的代价,在尽可能短的时间,达到尽可能大的覆盖。


从这个角度看,目前“未上报”、“未计入统计”的轻症和无症状病例是越多越好,但重症和死亡要控制在越低越好。前者是走向群体免疫的速度和范围,后者则是代价,两者必须平衡。


为什么要在“尽可能短的时间”呢?这是因为目前使用疫苗的效力所局限,疫苗接种之后超过半年效力会下降;如果在接种半年之后才接触到病毒,疫苗的保护力减弱,届时的感染率、重症率和死亡率会更高。


那么,死亡率控制应该控制在多少?不同社会、不同民族、不同国家,对死亡率有不同的心理承受力。


从公开信息上看,香港特区政府曾提到要把死亡率控制至少于千分之一,新加坡政府曾提过,“接近流感的0.1%死亡率”,钟南山也提过,“新冠病毒病死率控制在0.1%可恢复常态”。


看来,0.1%是本区域较为普遍的参考标准。


新加坡目前的冠病总体死亡率是0.145%,本波疫情病死率为0.038%。


— END —


相关阅读:

编辑:ABC、PDY


《新加坡眼》视频号你关注了吗?

点击下面视频,可以看到更丰富的内容!

或直接搜”新加坡眼“也可以找到我们的视频号~


跟进新加坡时事,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
 | 房屋租售 | 二手闲置 | 求职招聘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